案例中心

马岛之战:在家门口败给英国,“拉美第二大国”阿根廷输在哪里?

2025-06-05 15:30:55





1982年4月2日,阿根廷派遣了3000名士兵,突然偷袭了英国管辖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(咱们将它简称为马岛),赶走了岛上的英军,并宣布从英国手中“收复”了马岛。

消息传来,英国举国哗然,英国人没想到连阿根廷都敢主动进攻自己。撒切尔政府很快在全体英国人的支持下,对阿根廷开战,马岛战争爆发。

俗话说,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,那究竟是谁给阿根廷的胆子,敢让它去招惹英国这一曾经的世界霸主呢?

今天就带大家回顾那场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南大西洋的大战——马岛战争

马岛之争

马尔维纳斯群岛

马尔维纳斯群岛,英国人称之为福克兰群岛,是一座位于南大西洋,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岛。

这座小岛距离阿根廷只有500多公里,而离英国却有足足8000多公里!

而马岛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大航海时代。

早在1764年,法国人最先在马岛东岛上建立了居民点。到了次年,也开始有英国人在岛上定居。

1770年,西班牙人买下了马岛所有法国的居民点,并占领了马岛,将英国人逐出。一年后,英国人便以战争威胁西班牙,恢复了在马岛上的基地,虽然英国很快又因经济原因撤离了该岛,为此岛上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。

1816年,阿根廷脱离西班牙独立,并宣布继承西班牙在马岛的主权。

不久,英国便派遣军舰将阿根廷官员驱逐出马岛,直到1892年,马岛正式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。

彼时,虽然阿根廷政府不予承认,但也一直不再提起对马岛的主权诉求。

时间来到二战后,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被移交到了联合国。阿根廷以继承西班牙领土、岛屿临近南美洲、“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”等为由,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。而英国则以从1833年开始就对马岛“公开、持续、实际的拥有、占领、和管理”为由,并决心以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,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。

自决原则,就是指特定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志,处理一定事务的方式或权利的原则。简单来说就是,马岛就是我的,不服来打。

最后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,邀请英阿双方经过和平谈判解决纷争。双方对马岛的讨论旷日持久,一直持续到了1982年才结束。

乐橙Ag登录入口

倒不是因为双方的问题达成了一致,而是阿根廷真的来打了。

马岛战争

“老铁”加尔铁里

英国这个曾经的“日不落帝国”,虽然从二战开始便日薄西山,一年不如一年。但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,阿根廷怎么就敢直接打呢?

这就要提到阿根廷的新任总统——加尔铁里了。

阿根廷这个国家,国土广袤,资源丰富,人口稀少。先天条件是很优越的,只是自阿根廷独立以来,就一直没能富起来。

尤其到了二战以后,阿根廷的经济更是上上下下,始终发展不起来。

这要“归功于”阿根廷极度不稳定的政治制度了,各种党派,民粹,军方头子轮流上台,各种经济政策也就无法得到长久的执行。

阿加铁里

1976年,阿根廷军政府上台,此时的加尔铁里是军政府的忠实拥护者,从工程兵一路当到了陆军司令。1979年,加尔铁里发动政变,当上了军政府的总统。

因为是军队出身,加尔铁里几乎没有什么改良经济的经验,面对经济衰退,他来了一手削减开支、出售国有企业、紧缩货币、冻结工资的新自由主义政策,直接搞崩了阿根廷的经济。

1981年,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1.4%,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2.9%,政府外债高达340亿美元,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00%,失业人口更是达到了总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
这激起了民众对军政府的强烈不满,工联决定发动长期大罢工,各反对党也联合起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游行,要求军政府下台。

面对紧张的国内形势,加尔铁里决定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。

而为了搞好开战的国际环境,加尔铁里先是在外交上下足了工夫。

“我是美国人民的儿子”

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“后院”,一直以来这里的政府都是美国笼络的对象,阿根廷更是被美国看作南美反共的桥头堡。

1979年,加尔铁里上台后出访美国,里根总统热情接待了他,盛赞他在国内实行的政策,并对他大肆逮捕阿根廷共产党人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加尔铁里被美国捧得有点飘飘然,还来了一句“我是美国人民的儿子”。

但认贼作父的加尔铁里,并没有逃过1981年美国利用货币政策,对拉美地区经济的“收割”。

更滑稽的是,加尔铁里在站队美国的同时,还想和苏联搞关系。美国禁止拉美国家向苏联贩卖物资,大门加尔铁里却私自批准阿根廷,向苏联出口了大量的粮食,占阿根廷粮食出口的四分之三。

同时阿根廷还是法国在拉美的最大军火买家,与法国保持着长期的贸易关系。阿根廷向法国购买了大量的战斗机和导弹,法式装备也是阿根廷空军的主力装备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二战结束后,纳粹德国的王牌飞行员鲁德尔,曾到阿根廷担任空军顾问,为阿根廷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,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多佐的年轻军官。这名军官在马岛战争中,担任阿根廷的空军总司令。

至此,加尔铁里自我感觉良好,他觉得他与世界上主要的大国都搞好了关系,已经为战争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。

但在战争的对象上,加尔铁里没有选择一直跟自己有领土争端的智利,他认为智利也是美国的“儿子”,不好直接开打。而且智利与阿根廷土地接壤得太多,一旦打起来,会引发很多问题,不好收场。

既然智利不好打,那就拎出来一个“五常”打打吧。于是在加尔铁里清奇的脑回路下,加尔铁里把目光瞄向了大英帝国的马岛

英国和阿根廷都认为马岛是自己的,如果这时能一举“收复”马岛,解决英阿之间悬而未决的主权争端,自己和自己的政府一定能得到全体阿根廷人民的拥护。

“英国不会出兵的”

加尔铁里还有一个开战的理由就是,加尔铁里断定英国不会出兵,即使英国出兵了,自己的军力“梭哈”一把也是有胜算的。

首先,英国方面,马岛与英国远隔千里。很多英国人都不知道,自己的国家在这个地方还有个福克兰群岛(马岛)。英国好像对马岛也并没有那么在乎,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面对阿根廷的主权要求,英国人虽然说是不愿意给,但也觉得可以协商。

直到马岛开战前,阿根廷当局还向英国暗示了一下自己对马岛的企图,“马岛问题不能再拖,阿根廷将通过自己的方式收回马岛”。

更何况,英国除了跟阿根廷有领土争端,其他方面关系还不错,或许是英国不认为阿根廷会开战,也或许是英国没有理解加尔铁里的暗示,总之英国对此毫无反应。

撒切尔夫人

在兵力方面,英国从二战结束后,实力就一直在下滑,丢失了一大半的海外殖民地,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战斗力也大幅缩水。

截止到1892年,整个英国皇家海军只有2艘轻型航母,“竞技神号”和“无敌号”。其中“竞技神”号太旧了,准备卖给印度,“无敌号”也快养不起了,准备卖给澳大利亚。

而阿根廷也拥有一艘航母“五月二十五”号,虽然只是一艘二战时期由英国建造,然后卖给荷兰,荷兰又转手倒卖给阿根廷的三手航母。但阿根廷的空军经过了德国和美国的训练,又装备了法国生产的幻影战斗机和超军旗式舰载机,还有先进的反舰导弹。

再加上就在阿根廷的家门口打,马岛甚至在陆基飞机的打击范围以内,这让阿根廷觉得,即使是打起来,自己也是有可能赢的。

1982年3月19日,阿根廷派了一群废品商人登陆了马岛以东的南乔治亚岛,英国皇家海军在周边的军力只有一艘“坚忍”号破冰船。这艘破冰船奉命前去驱赶阿根廷人时,看到了陆续前来的阿根廷海军5000吨的“喜事湾”号,和100名登陆的阿军士兵,破冰船识相地折返了回去。

英国人的“毫无反应”壮了阿根廷的胆子,再加上里根“不允许欧洲插手美洲事务”的忽悠。加尔铁里就命令军方制订了一个“收复马岛”的方案,方案原计划于9月份实行,但大概是以为你加尔铁里觉得自己的政权不一定能撑到9月份,所以他便将该计划提前到了4月份。

4月2日,阿根廷派了3000名士兵登陆了马岛,马岛战争正式爆发

英国在马岛上只有200名士兵,他们看到阿根廷的阵势就果断投降了,阿根廷只付出了1名士兵的伤亡就占领了马岛。

消息传来,阿根廷举国欢腾,随着马岛主权的收回,以前反对加尔铁里的工会和党派又纷纷走上街头庆祝,称赞加尔铁里是“民族的英雄”,所有的国内危机仿佛都在此时烟消云散了。

“帝国反击战”

而在千里之外的英国,对阿根廷的突然偷袭感到很吃惊,马岛沦陷的消息传来,英国的民众异常愤怒。虽然帝国江河日下,但也不是阿根廷能够欺负的吧。撒切尔夫人在要求阿根廷撤军未果后,决心对阿根廷宣战,她的举措迅速得到了英国各党派毫无保留的支持。

英国两天之内就组织起了一个远洋特遣队,奔赴马岛作战,同时还征用了58艘大型商船来保证自己的后勤供给。

有意思的是,英国舰队出发的那天,英国的电影院里正在播放《星球大战——帝国反击战》,美国的时代杂志也在这一天,直接把“帝国反击战”作为了封面和标题。

加尔铁里对此显然没有准备,听到大英出兵还有点懵,他此时并没有及时出动海军去截断英军的舰队和补给线,而是尝试通过外交斡旋的方式阻止英国。

但打之前还跟阿根廷称兄道弟、称爹道儿子的其他国家,开战后就都翻脸不认人了。

美国方面,自认是“美国儿子”的阿根廷似乎没明白,英国才是美国的“亲儿子”,“81军演”后,美国和英国等国在欧洲还有很多事要办,在通知阿根廷撤军无果后,美国转而对英国提供了援助,并表示希望快点打完。

苏联那边,如果说马岛跟英国远隔千里,那跟苏联就是远隔万里了,苏联的舰队开过去估计仗都打完了。而且,苏联的勃列日涅夫跟加尔铁里,其实也不是很熟。再加上加尔铁里在国内镇压共产党人,苏联好像没有理由支持阿根廷。

法国方面,法国自认为犯不着因为一个阿根廷得罪英国,于是便中断了与阿根廷的军火武器贸易,还把阿根廷空军飞机的性能和参数,一道提供给了英国。

阿根廷的邻国智利更是过分,它与阿根廷在70年代爆发过边境冲突,三天两头闹出点摩擦。智利生怕阿根廷打赢马岛战争后,带着战胜的余威把他的领土变得更窄,或者拦腰截断。于是在这场战争中,智利南部的一个雷达站一直给英军传递阿根廷空军的消息,有时这边阿根廷的陆基飞机一起飞,英国那边就能收到智利发来的情报。

马岛战争

4月中旬,英军舰队开到了大西洋中部的阿松森岛,在上面建立了空军基地。英国同时向联合国提交了海禁,即马岛周围二百海里的范围内为交战区,禁止其他国家的船只通行。

4月下旬,英军首先收复了南乔治亚岛,这期间还逼降了阿军的圣达菲号潜艇。

随后在5月初,英军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,这也是这场战争中最先被击沉的战舰。

缺少反潜设施的阿根廷海军,在开战之初就决定避免与英国海军战斗群直接交战。5月2日,英国皇家海军的征服者号核潜艇发现了阿军的巡洋舰,并向撒切尔夫人报告。英国内阁经过辩论后认为,开战之初直接击沉对方一艘主力舰,这对敌方士气绝对是一个重大打击,便授权征服者号发起攻击。

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幸存的战舰,后来转手卖给了阿根廷,距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。而英军此次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,用的是两枚1925年生产的8号鱼雷,鱼雷比巡洋舰还老20年,应该不算是胜之不武、欺负老同志。

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击沉,阿根廷政府非常愤怒。反战者称该巡洋舰在作战区200海里以外,并且没有驶向马岛,对英国的行为提出了抗议。但联合国表示,海禁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,现在阿根廷你是战争的主角,海军舰艇在哪里并不重要。

这对阿根廷海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,面对英军对马岛周围海域的封锁,阿根廷海军充分发扬了向对手学习的精神,玩起了英国在二战时玩的“静坐战”,直接闭门不出。

看似英军处处占据主动,但实际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。

阿根廷的空军给英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,阿根廷空军装备了大量的先进反舰导弹,并且展现出了超高的战斗素养,跟英国空军打得有来有回,还重创了英国的舰队。

5月1日时,阿根廷空军就开始出动匕首式战斗机、堪培拉轰炸机和幻影式战斗机组成的编队,连续好几日,与英国皇家空军的海鹞式战斗机战得难分胜负。

英国这边也是真的拉胯,英国在战争中过度依赖美国的卫星和智利的雷达。智利的雷达曾在中途检修了24小时,英国转头就被阿根廷空军击沉了2艘护卫舰。

由于英国航母上没有预警机,英军就派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,比大部队提前几百公里开进了战场,去担任警戒任务。5月4日,驱逐舰被阿军发现,阿军立刻起飞了2架超军旗式攻击机,携带飞鱼反舰导弹对其发起了攻击。飞鱼导弹在二三十英里外发射,谢菲尔德号却未能及时探测到导弹,没有作出任何反应。其中一枚飞鱼导弹直接击中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机身,“铛”的一声,是个哑弹。

尽管弹头没能引爆,但却引起了驱逐舰上的大火,导弹里面的氧化剂加速了火势的蔓延,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。几小时后舰上的官兵就弃船逃生,谢菲尔德号在海上烧了整整6天后沉入海底。

谢菲尔德号的沉没给英国舆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,英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和平方案,誓要将战争进行到底。

5月21号晚上,四千名来自陆战队和伞兵团的英国士兵,开始在马岛大规模登陆。直到次日才被岛上的阿根廷陆军发现。阿根廷的空军于夜间对登陆部队进行了轰炸,但无法阻止英军的涌入。

战争进行到了6月份,阿根廷空军的攻击势头也明显减弱了,因为他们的弹药打得差不多了。阿根廷空军的武器不能自产,大多来自法国,而法国又对其实行了武器禁运,导致了阿空军自开战以来,损失的飞机得不到补充,而且库存的反舰导弹也霍霍的差不多了。

无奈之下,阿根廷空军甚至挂载上炸弹,玩起了二战时期的俯冲轰炸,连英国都为阿空军的勇气感到震撼。不知道阿空军司令多佐的师父鲁德尔看到了,会不会感到欣慰,他最擅长的打法,在过了40年后的现代战争中竟然还有用武之地。

阿根廷的空军在最初进行低空投弹时,有许多炸弹没有足够的时间启动引信,这个问题在开发了新式引信后得到了解决。英国海军上将伍华德认为,BBC电视台要为阿空军改变炸弹引信负责,因为BBC在听到英国国防部的简报后,向世界公开了这个问题。

陆军中校琼斯同样对BBC提出了指控,原因是BBC报道了英军将要进攻俄绿据点的计划,他表示BBC追求真相的想法不能比英国士兵的性命更重要,中校还威胁,回国后要起诉BBC的主管。但他随后就在攻占俄绿的战斗中阵亡,事后被追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,BBC对此事专门做了报道,表示非常遗憾。

阿根廷的陆军已经一百多年没打过仗,而且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反登陆训练,面对英国的海军陆战队和精锐的伞兵部队,根本不是对手。同时由于海路被封锁,阿根廷也无法派更多的陆军去岛上支援。

海军趴窝,陆军拉胯,空军死撑。终于,6月14日,在英军攻破了阿根廷在马岛的最后一道防线后,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南德兹带领9800人向英国陆战队投降。英军重新占领马岛,战争结束。

战争结束的日子

次日,加尔铁里向全国宣布,阿军已经投降。加尔铁里的军政府不出意料地垮台了。1983年,加尔铁里和一众军政府成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,因“指挥失误”被判刑12年。

时至今日,阿根廷依然对马岛有着主权诉求,但马岛似乎已经遥不可及了。军政府的垮台并没有让阿根廷的政局好起来,阿根廷对经济的增长也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。阿根廷的军队在马岛战争后急剧衰落,曾经引以为傲的空军到现在连一架喷气式飞机都没了。

相比之下,不知道阿根廷人民会不会怀念加尔铁里“老铁”

唯一值得阿根廷骄傲的可能只剩下足球了,马岛战争4年后的1986年,墨西哥世界杯1/4决赛,马拉多纳凭借一招“上帝之手”和一记精彩的进球带领阿根廷队2:1战胜了英格兰队,并最终拿下了世界杯的冠军。也算是在球场上报了战场上的仇。

英国这边,撒切尔夫人在打赢马岛战争后声望达到了顶点,并顺利地赢下了次年的大选。

马岛战争给了英国人信心,但很快英国又被泼了一盆冷水。

马岛之战:在家门口败给英国,“拉美第二大国”阿根廷输在哪里?

1982年9月,就在战争结束的3个月后,自信满满的撒切尔夫人访华,跟中国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会谈。撒切尔夫人本来是带着“主权换治权”的想法来的,她自认为挟着战争胜利的余威,这件事应该是很好谈的。

会谈中,撒切尔夫人坚持着他的“三个条约有效论”(《南京条约》、《北京条约》、《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),但随即就被邓小平同志来了一句,“中国人穷是穷了点,但打仗是不怕死的”。

据与会人员谈到,撒切尔夫人听到这句话,半天没回过神。

会议的最后邓小平同志还强调,如果两国不能在香港问题上达成一致,中国将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。

撒切尔再次震惊,以至于出现了出会场时摔倒在地的场面。

中英两国于次年达成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的协议。英国人的马岛战争打赢了,但好像,也没什么大用。